您的位置: 首页> 易资讯> 综合资讯

生态环境部 |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将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02 来源:生态环境部 浏览次数:349
核心提示:10月28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将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编制为契机,大力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10月28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将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编制为契机,大力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2015年,进一步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我国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分解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持续推动地方开展各类低碳试点示范,鼓励地方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为百分之百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努力实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开展建设全国碳市场建设

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目前已陆续发布了24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和13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组织开展对重点排放单位的历史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碳市场相关法规和政策,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截至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92.8亿元。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碳市场以较低社会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已经显现。

(三)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

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职能划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强化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地方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机构改革后,国务院调整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单位和成员,制定了工作规则,建立了联络机制。地方也建立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完善了相关机构和人员队伍。

(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农田水利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强化适应行动和实践。2013年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6年印发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在28个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我国正在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现状评估,组织编写《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做出努力和贡献。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快速生效作出历史性贡献。2018年,成功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达成于我有利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一揽子成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数次致信习近平主席,高度赞扬中国代表团关键作用。积极建设性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加G20、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金砖国家会议等框架下气候议题磋商谈判。

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双边合作,与多个国家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及签署双边合作文件。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迄今已与34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37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华举办45期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培训了五大洲约120个发展中国家2000余名气候变化官员和技术人员。

(六)持续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国务院决定自2013年起设立“全国低碳日”,每年全国均组织开展“全国低碳日”活动,2020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绿色低碳 全面小康”。我们通过微博、微信等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的线上渠道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每年通过各层次的新闻发布会,宣讲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进展,回应舆论的重要关切。编写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年度报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意识明显提高。

二、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经济思想、外交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有力措施落实我国新的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一步发挥好应对气候变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统筹协调

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下做好统筹协调,落实好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部署,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推动相关工作协同增效,支持地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合力。

(二)谋划和落实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任务

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提出有力度的“十四五”碳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并分解落实。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中国国家自主贡献进展报告、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加强落实目标任务的基础能力,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管理和统计核算工作机制。

(三)大力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持续部署开展达峰行动,明确地方、行业的达峰目标和行动方案,鼓励相关部门制定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推动将达峰行动有关工作纳入中央环保督察,并对各地方达峰行动的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

(四)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加快推进碳市场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实现发电行业上线交易。“十四五”期间,在确保实现碳市场平稳运行基础上,加快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

(五)深入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编制为契机,大力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加强气候风险和脆弱性评估,强化对地方适应工作的指导和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气候风险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

(六)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和公平原则,持续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继续与各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七)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继续推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长效机制,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八)全面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和教育,继续通过“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手机微信扫一扫查看易企询手机站:每日信息推送、随时随地查看不是事!

手机微信扫一扫查看易企询手机站,每日定时推送资讯信息、文库信息、招标等海量信息,资讯信息随时随地查看,网站数据实时同步!还等什么,赶紧关注我吧!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引用:

评论:

造纸行业废纸制浆及造纸工艺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3环境保护技术文件造纸行业废纸制浆及造纸工艺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试行)GuidelineonAvailableTechnologiesfor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forRecycledFiberPulpingandPapermakingProcessofPulpandPaperIndustry(onTrial)环境保护部发布I前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环境污染,完善环保技术工作体系,制定本指南。本指南以当前技术发展和应用状况为依据,可作为废纸制浆及造纸污染防治工作的参考技术资料。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提出并组织制订。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设计院、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以废纸为主要原料生产纸及纸板产品的企业,以及采用各种浆料进行造纸生产的企业。1.2术语和定义1.2.1废纸制浆指以废纸为原料,经过碎浆处理,必要时进行脱墨、漂白等工序制成纸浆的生产过程。1.2.2脱墨制浆使用机械和化学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将废纸上的油墨除去而得到再生浆的生产过程。1.2.3非脱墨制浆在废纸制浆过程不进行脱墨处理的生产过程。1.2.4废纸造纸厂指以废纸等为原料生产纸张、纸板等产品的企业或生产设施。2废纸制浆生产工艺及污染

立即阅读

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技术规范(HJ1299-2023)

目次前言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3.1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qualityinspectionofpollutantdischar3.2非现场核查off-siteinspection3.3现场核查on-siteinspection4核查方式与要求5核查准备6核查原则及内容7问题清单及整改要求A.1资料依据核查A.2非现场核查A.3现场核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HJ1299—2023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qualityinspectionofpollutantdischargepermit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2023-06-07发布2023-07-01实施生态环境部 发 布HJ1299—2023i目次前言.....................................................................................................................................................................ii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

立即阅读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工业噪声

目次前言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工业噪声1适用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3.1工业噪声industrialnoise3.2工业噪声排污单位pollutantemissionunitofindustrialno3.3工业噪声许可排放限值permittedemissionlimitsofindustria3.4夜间night-time、昼间day-time3.5等效连续A声级equivalentcontinuousA-weightedsoundpr3.6频发噪声frequentnoise3.7偶发噪声sporadicnoise3.8最大声级maximumsoundlevel3.9厂界boundary4基本情况填报要求4.1工业噪声排污单位基本信息4.2产噪单元及编号、主要产噪设施及数量4.3主要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及数量4.4厂界外声环境功能区类别4.5生产时段4.6图件要求5工业噪声许可排放限值确定方法5.1一般原则5.2工业噪声许可排放限值6污染防治技术要求6.1一般原则6.2具体技术要求7自行监测管理要求7.1一般原则7.2监测指标7.3监测点位7.4监测技术手段7.5监测频次7.6测量方法7.7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7.8自行监测信息公开8环境管理台账编制要求8.1一般原则8.2记录内容和频次8.3记录存储及保存9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编制要求9.1一般原则9.2执行报告内容要求10合规判定方法附录A(资料性附录)主要产噪设施和主要噪声污染防治设施附录B(资料性附录)排污许

立即阅读

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文件农计财发〔2023〕6号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渔业、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海洋)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农垦总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有关部署,为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制定—1—了《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 政 部自然资源部2023年6月9日—2—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2023年6月—3—目  录一、建设背景7………………………………………………………(一)重大意义7………………………………………………(二)发展现状8………………………………………………(三)问题挑战9………………………………………………(四)面临机遇10………………………………………………二、总体要求12………………………………………………………(一)指导思想12…………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