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智能制造水平评价规范DB3202/T 1001-2018

583
0
2020-05-29
简介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无锡市“十三五”制造业转型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生态,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制定了《无锡市智能制造水平评价规范》,为无锡市企业智能工厂评价、智能车间诊断等提供标准规范支持。

文档内容部分截取

ICS35.240L67DB3202无锡市地方标准DB3202/T1001—2018无锡市智能制造水平评价规范文稿版次选择2018-12-24发布2019-01-01实施无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02/T1001—2018目次前言...............................................................................III引言................................................................................IV1范围..............................................................................12术语和定义........................................................................13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模型..............................................................13.1模型构成......................................................................13.2等级..........................................................................23.3能力要素......................................................................23.4模型应用......................................................................34基础级(一级)....................................................................34.1能力管理......................................................................34.2人员..........................................................................44.3资源..........................................................................44.4技术..........................................................................44.5制造..........................................................................54.5.1概述......................................................................54.5.2设计......................................................................54.5.3生产......................................................................54.5.4物流......................................................................64.5.5销售......................................................................74.5.6服务......................................................................75拓展级(二级)....................................................................85.1能力管理......................................................................85.2人员..........................................................................85.3资源..........................................................................95.4技术..........................................................................95.5制造.........................................................................105.5.1概述.....................................................................105.5.2设计.....................................................................105.5.3生产.....................................................................115.5.4物流.....................................................................125.5.5销售.....................................................................125.5.6服务.....................................................................136引领级(三级)...................................................................136.1能力管理.....................................................................13IDB3202/T1001—20186.2人员.........................................................................146.3资源.........................................................................146.4技术.........................................................................156.5制造.........................................................................156.5.1概述.....................................................................156.5.2设计.....................................................................156.5.3生产.....................................................................166.5.4物流.....................................................................176.5.5销售.....................................................................186.5.6服务.....................................................................18参考文献............................................................................19IIDB3202/T1001—201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江南大学、江苏极熵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协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秀明、周平、杨梦培、王程安、张星星、周文栋、戴可为、刘华民、李士杰、唐晓旭、潘卓、徐杰、焦提兵、周晔珺、郭大宏、李新。本标准为首次发布。IIIDB3202/T1001—2018引言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典型特征的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是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无锡市智能制造三年(2017-2019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全市智能制造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无锡市“十三五”制造业转型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生态,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制定了《无锡市智能制造水平评价规范》,为无锡市企业智能工厂评价、智能车间诊断等提供标准规范支持。IVDB3202/T1001—2018无锡市智能制造水平评价规范1范围本标准给出了无锡市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模型,包括等级、能力要素和要求,规定了能力要素在不同等级下应满足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对流程型制造企业和离散型制造企业识别、规划和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水平和第三方机构评估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水平的评价。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智能制造intelligentmanufacturing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系统与模式的总称。2.2智能制造能力capabilityofintelligentmanufacturing企业在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过程中所拥有的技术、方法、服务等的综合体。3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模型3.1模型构成本模型由等级、能力要素、要求和关键指标构成,如图1所示。每个等级规定了企业在能力管理、人员、技术、资源和制造方面的要求。等级反映了企业不同阶段的智能制造能力水平,能力要素给出了智能制造能力水平提升的关键方面,要求规定了能力要素在不同等级下应满足的具体条件,关键指标是评价智能制造能力的关键参数。1DB3202/T1001—20182图1模型构成3.2等级3.2.1本模型定义了逐步提升的三个等级,自低向高分别为基础级(一级)、拓展级(二级)和引领级(三级),较高的等级涵盖了低等级的要求,等级的提升应通过渐进的方式来实现。等级如图2所示。图2等级3.2.2基础级(一级):企业制定智能制造战略规划,具备人员和软硬件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核心业务环节(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进行信息化管理。3.2.3拓展级(二级):企业在覆盖的业务领域(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并取得成效,实现对业务的优化。3.2.4引领级(三级):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跨业务的集成和整合,基于模型驱动业务优化,有可能形成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3.3能力要素能力要素包括制造、人员、资源和技术,如图3所示,人员包括岗位结构、人员技能2个能力域;资源包括工业软件、装备、网络和平台4个能力域;技术包括数据获取技术、数据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3个能力域;制造包括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5个能力域,并进一步分解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艺优化、采购、计划与调度、生产作业、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环保管理、能源管理、仓储与配送、运输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和产品服务15个能力子域;能力管理包括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对能力子域进行裁剪。DB3202/T1001—20183图3模型框架3.4模型应用本模型可用作:a)诊断的工具;b)改进的方法;c)决策分析的依据。4基础级(一级)4.1能力管理能力管理的基础级要求见表1。表1能力管理的基础级要求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策划a)企业战略应包含智能制造相关战略;b)应对智能制造进行规划,至少包括了单个项目级规划,并由企业副总以上级别分管智能制造推进工作;c)策划如何管理并持续改进智能制造能力,建立自评估机制。a)企业战略中包括智能制造相关内容;b)智能制造项目方案;c)智能制造推进负责人,副总以上级别;d)自评估机制。实施a)企业应编制智能制造的实施计划;b)形成实施记录。a)智能制造实施计划;b)实施记录。DB3202/T1001—20184表1(续)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检查a)定期评审智能制造关键指标,以确保智能制造能力的适宜性和有效性;b)检查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注:可通过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自评估a)自评估报告;b)指标检查记录。改进建立智能制造能力管理改进机制,及时修正能力管理中的缺陷。无4.2人员人员能力要素包括岗位结构、人员技能2个能力域。人员的基础级要求见表2。表2人员的基础级要求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岗位结构a)企业内部确定了实施智能制造相关工作的职能部门、人员编制规划及领导者;b)建立智能制造人员能力的发展规划。a)智能制造推进部门;b)分管智能制造的领导者;c)人力资源配置与规划。人员技能a)确定了从事智能制造相关工作的人员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员工依据经验能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b)建立智能制造人员培训体系、绩效考核机制、人才培养机制。a)岗位说明书、任职要求;b)培训制度、考核制度。4.3资源资源包括工业软件、装备、网络、平台4个能力域。资源的基础级要求见表3。表3资源的基础级要求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工业软件企业在部分或单一环节使用了工业软件与软件功能匹配的使用手册装备企业在关键工序开始使用数字化、自动化装备与数字化、自动化装备功能匹配的使用手册网络企业实现了部分办公区域和生产区域的网络覆盖初步构建了办公网和生产网平台无要求无4.4技术技术包括数据获取技术、数据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3个能力域。技术的基础级要求见表4。表4技术的基础级要求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数据获取技术a)已形成数据获取初步规划;b)能够手动采集获取数据,在业务环节局部应用自动数据采集技术,实时获取数据。a)数据自动采集率;b)数据获取规划。DB3202/T1001—20185表4(续)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数据应用技术a)已形成数据应用规划;b)能够对已有数据进行规范管理;c)能够利用离散数据及已有部分系统数据进行人工分析,提供基础决策依据。a)数据挖掘利用率;b)数据应用规划。信息安全技术a)已制定并落实工业信息安全管理机制;b)已成立工业信息安全协调小组;c)应针对关键工业控制系统,定期开展工业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a)工业信息安全规章制度;b)工业信息安全协调小组;c)定期开展风险评估的评估记录。4.5制造4.5.1概述制造包括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5个能力域。制造的基础级要求见4.5.2~4.5.6。4.5.2设计设计能力域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工艺优化三个能力子域。设计的基础级要求见表5。表5设计的基础级要求能力子域要求关键指标产品设计a)根据产品设计规范,开展二维或三维产品设计,对产品进行设计验证;b)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人工实现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间协同;d)基于用户需求和产品设计经验,开展产品设计和更新优化迭代。a)标准、规范、制度及其应用有效性;b)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覆盖范围;c)协同设计的过程文档;d)产品设计输入文档。工艺设计a)建立基于设计经验的设计标准和规范;b)采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开展物理性的工艺验证;c)人工实现工艺设计和产品设计间协同;d)建立并执行管理制度,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检索、查阅文档。a)标准、规范及其应用有效性;b)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覆盖范围;c)物理性工艺验证记录;d)协同设计过程文档;e)工艺文档管理制度及使用有效性。工艺优化a)应具有工艺规程管理规范;b)基于工艺数据、人工经验进行工艺优化。a)工艺规程电子台账;b)工艺优化案例。4.5.3生产生产能力域包括采购、计划与调度、生产作业、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保管理和能源管理7个能力子域。生产的基础级要求见表6。DB3202/T1001—20186表6生产的基础级要求能力子域要求关键指标采购a)应建立采购计划与执行的标准流程规范;b)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准确记录采购业务执行过程中订单、收货、发票、账款等信息;c)应建立供应商管理规范;d)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供应商的寻源和评价。a)采购计划与执行制度/规范;b)采购业务流程电子记录;c)供应商管理规范;d)供应商评价标准。计划与调度a)应基于销售订单和销售预测等基础信息,编制主生产计划;b)应基于主生产计划进行调度排产,编制详细生产作业计划;c)实现计算机辅助的人工调度。a)主计划和详细生产计划;b)主计划和详细生产计划更新频次。生产作业a)应编制标准化工艺控制及生产作业文件并在现场贯彻实施;b)生产过程关键信息可自动采集并实现异常报警。a)工艺控制文件;b)生产标准化作业指导书;c)现场实施有效性;d)关键信息数据采集覆盖率(可采集数与总数的比值)。设备管理a)采用设备故障后运维管理模式,通过人工或手持仪器开展设备点巡检,发现设备异常;b)采用预防性设备管理技术,能够科学制定设备维护周期;c)能够根据故障类型,依据人工经验实现检维修过程管理和故障消缺。a)设备点巡检覆盖率(点检覆盖设备占所有设备比率);b)预防性维护管理体系。质量管理a)建立了企业质量管理机制和流程;b)质量管理覆盖了从采购,生产到检验的各个环节;c)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质量检验检测数据;d)对于国家强制要求的零部件实现可追溯。a)质量管理机制和流程;b)质量检测数据电子台账;c)强制要求零部件可追溯,应100%满足。能源管理a)应建立企业能源管理制度;b)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所有能源介质的计量和数据采集;c)能源管理应覆盖能源计划、能源运行调度、能源统计等环节。a)能源管理制度;b)能源数据电子台账;c)能源管理的覆盖率。安全管理a)应建立企业安全管理机制和流程;b)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a)企业安全管理机制和流程;b)员工职业健康相关记录;c)安全活动、安全作业相关记录。环保管理a)应建立企业环保管理制度和流程;b)应实现废水、废气、固废、空气质量、噪声等环境监测点数据收集和规范化管理。a)企业环保管理制度和流程文档;b)环境监测点台账。4.5.4物流物流能力域包括仓储与配送和运输管理2个能力子域。物流的基础级要求见表7。DB3202/T1001—20187表7物流的基础级要求能力子域要求关键指标仓储与配送a)应制定仓储(罐区)管理规范,实现出入库管理、盘点和安全库存;b)应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基于生产线和作业计划制定配送计划,实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定时定量配送。a)仓储管理制度和规范;b)仓储、配送业务流程电子记录。运输管理a)应制定运输管理规范,实现运输各流程环节规范、安全管理;b)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管理订单信息,并根据订单信息和经验,制定运输计划并进行调度管理;c)应对车辆和驾驶员进行统一信息化管理,运输全程关键节点信息反馈给管理人员,实现关键节点信息跟踪。a)运输管理制度和规范;b)运输管理业务关键节点信息电子汇总记录。4.5.5销售销售能力域包括销售管理能力子域。销售的基础级要求见表8。表8销售的基础级要求能力子域要求关键指标销售管理a)应基于市场信息和销售历史数据进行人工预测,制定销售计划;b)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销售计划、分销计划、销售订单、销售合同、分销商和客户信息管理,进行客户关系维护。a)市场信息和销售历史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记录;b)销售相关信息的管理文档;c)客户关系维护记录。4.5.6服务服务能力域包括客户服务和产品服务2个能力子域。服务的基础级要求见表9。表9服务的基础级要求能力子域要求关键指标客户服务a)应有客户服务知识库及规范化服务体系,应制定客户信息收集、处理的规范和流程;b)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客户服务信息的记录与统计;c)设立客户反馈渠道,建立服务满意度评价制度,实现客户服务闭环管理。a)客户服务规范文件;b)客户信息统计的电子文档及分析图表;c)服务满意度评价机制;d)客户满意度;e)客户投诉有效处理率。产品服务a)应有规范化产品运维知识库,提供现场服务和远程指导服务;b)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产品服务管理,可对产品故障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把统计结果反馈给相关的业务环节。a)产品运维标准化手册;b)产品运维服务信息统计的电子文档。DB3202/T1001—201885拓展级(二级)5.1能力管理能力管理的拓展级要求见表10。表10能力管理的拓展级要求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策划a)企业应编制智能制造专项规划,建立推行智能制造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以支持智能制造的实施;b)应对智能制造进行整体策划,围绕人员、资源、技术和制造能力进行综合考虑,形成组织级智能制造能力管理计划;c)应建立与智能制造能力策划相适应的能力指标体系;d)建立智能制造能力管理计划和能力指标体系的考核办法及考核准则。a)智能制造专项规划;b)有推行智能制造的独立团队和管理制度;c)能力管理计划的适宜性和完整性;d)能力指标体系的适宜性和完整性;e)考核办法和准则。实施a)智能制造能力管理实施计划和方案应覆盖人员、资源、技术和制造四要素,包括具体的任务、责任人、日程安排以及预期的目标或结果;b)对能力管理实施计划进行过程监督考核,确保智能制造能力提升过程的实施可追溯。a)智能制造能力管理实施计划;b)实施过程的记录;c)实施计划的监督考核记录。检查a)企业应定期评审智能制造项目推进的达标情况;b)跟踪和监督智能制造能力管理计划及实施计划执行情况;c)检查能力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落实情况。a)评审记录、评审报告;b)跟踪监督记录及效果反馈;c)指标检查记录。改进a)对智能制造能力管理实施计划的执行有偏差的部分进行总结分析;b)形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c)对未达标的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并形成报告或记录;d)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改进措施,制定智能制造能力改进计划。a)总结分析报告;b)纠正预防措施;c)不符合和未达标报告;d)智能制造能力改进计划。5.2人员人员包括岗位结构、人员技能2个能力域。人员的拓展级要求见表11。表11人员的拓展级要求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岗位结构a)根据智能制造相关的工作任务分析与工作设计,制定各岗位职责;b)对岗位结构和岗位职责的适宜性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c)建立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储备计划以适应组织发展智能制造的需要。a)智能制造岗位设计;b)组织结构和岗位结构评价机制。DB3202/T1001—20189表11(续)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人员技能a)应建立智能制造相关的知识体系或培训课程,包括智能制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行业知识;b)应确保员工已获取与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相匹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保存从业资质证书,并评价与岗位要求的满足程度;c)应制定适宜的持续教育措施,及时有效的使员工获取新的技能和资格,以适应企业的变更和调整。a)知识体系;b)培训计划;c)人员技能的评价记录。5.3资源资源包括工业软件、装备、网络、平台4个能力域。资源的拓展级要求见表12。表12资源的拓展级要求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工业软件围绕企业所覆盖的业务环节(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应提供所覆盖业务范围的软件资源,包括产品研发类软件、生产过程管理、控制类软件和经营管理类软件等。a)软件使用日志记录等;b)软件使用效果的自评估报告;c)软件对业务的覆盖占比;d)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装备a)企业关键工序全面使用数字化、自动化装备;b)数控装备基本实现人机交互;c)企业在关键工序实现设备互联互通,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a)关键工序数控化率;b)可人机交互装备与数字化装备总数占比;c)数字化装备联网率。网络应通过有线网络(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无线网络等手段实现生产区域网络的全面覆盖。网络已覆盖所有办公区域和生产区域。平台必要时,企业应构建平台实现工业APP之间的数据交互注:“必要时”指企业有5个以上信息系统使用,且信息系统之间存在频率较高的数据交互a)统一集成平台的使用情况;b)各工业APP之间的数据调用情况。5.4技术技术包括数据获取技术、数据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3个能力域。技术的要求见表13。表13技术的拓展级要求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数据获取技术a)能够应用二维码、条形码、RFID等技术,实现数据半自动化采集;b)能够通过实时传感探测技术,实现关键制造环节数据的自动采集。a)数据半自动采集率;b)数据自动化采集率。DB3202/T1001—201810表13(续)能力域要求关键指标数据应用技术a)能够综合利用数据存储管理技术对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存储管理;b)能够综合利用信息系统数据,通过人工经验模型、基础算法模型实现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展示。a)数据挖掘利用率;b)规范管理数据占比。信息安全技术a)工业主机安装工业防病毒软件,并对工业主机进行安全配置和补丁管理;b)工业控制网络边界具有边界防护能力;c)对工业控制设备的远程访问进行安全管理和加固。a)工业主机已安装防病毒软件并有安全配置管理记录;b)工业防火墙、网闸等安全隔离设备;c)远程访问管理制度。5.5制造5.5.1概述制造包括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5个能力域。制造的拓展级要求见5.5.2~5.5.6。5.5.2设计设计能力域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工艺优化三个能力子域。设计的拓展级要求见表14。表14设计的拓展级要求能力子域要求关键指标产品设计a)产品设计中包含制造工艺等参数,并实现部分产品数字化虚拟验证;b)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仿真分析;c)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之间协同,优化产品可制造性;d)基于市场反馈及用户需求数据,开展产品设计和更新优化迭代。a)参数化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相关参数、要求);b)产品设计仿真覆盖程度(外观、结构、性能等);c)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软件应用覆盖程度;d)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协同信息化系统;e)反馈数据、需求数据的丰富程度。工艺设计a)采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实现部分工艺设计规范检验;b)采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部分工艺设计采用虚拟仿真验证,实现工艺设计的数字化交付;c)工艺设计和产品设计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协同,优化产品可制造性;d)建立工艺文档管理系统,覆盖工艺文件创建、发布、变更等全过程。a)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规范符合性检查;b)工艺设计数字化交付比例;c)工艺设计虚拟仿真占比(仿真数与总数的比值);d)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协同信息化系统;e)工艺文档管理系统的完整性,有效性。工艺优化a)应建立工艺优化知识库;b)建立部分单元的工艺优化模型,根据工艺状态数据信息,提供优化方案。a)工艺优化知识库;b)工艺优化模型设计说明书;c)工艺优化运行记录。DB3202/T1001—2018115.5.3生产生产能力域包括采购、计划与调度、生产作业、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保管理和能源管理7个能力子域。生产的拓展级要求见表15。表15生产的拓展级要求能力子域要求关键指标采购a)应通过信息系统,制定物料需求计划,生成采购计划,并管理和追踪采购执行全过程;b)应通过信息系统,建立包含质量、交付、成本等要素的供应商可量化评价机制。a)信息系统测试报告;b)采购环节内部数据交互记录;c)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计划与调度a)应基于多重约束条件(如销售订单,销售预测,工厂产能,供应商供货等)编制生产计划并持续更新;b)应基于企业安全库存、采购提前期、生产提前期等约束条件,实现计算机系统调度。a)生产计划约束条件数量;b)生产计划更新频次;c)生产调度系统;d)实际生产计划符合度(衡量实际生产和生产计划的偏差)。生产作业a)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下发工艺文件、工艺配方、作业指导书等到生产现场用于指导控制自动化和人工生产;b)对生产过程进行可视化监控,并实现关键部件,关键工艺可追溯。a)工艺文件及控制方法在现场实施的自动化保障程度和有效性;b)现场可视化监控系统;c)关键部件,关键工艺可追溯覆盖率(可…
展开
收起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引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