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419
5
2019-03-21
简介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目的是对矿山开采可能造成的地质环境影响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地质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为拟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提供依据。某矿位于某省某市市东南约22km,行政区划隶属于某市某区某乡。矿区南、西分别以x某为界,北界位于某以北约500m 处、东界自小某地,为一不规则界线,南北长1.7- 4.6km,东西宽1.2- 1.7km,面积7.70km2。该矿平均地温梯度为2.12℃/100m,一级高温(31℃)的深度约为某m,出现二级高温( 37℃)的深度约为979m。矿设计生产能力45 万t/a,矿井设计服务年限42.4a。项目通过观察、访问、测量、记录、水土样采集与测试等多种方法,对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征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地下水环境现状及可能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进行了重点调查。详细内容,请阅读文章!

文档内容部分截取

前言一、任务由来XXXX市xx炭工业经建国后数十年的开发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市域内现有xxx矿业集团所属的xxx河、xxx村、xxx村、xxx村、xxx村等大型、特大型xx矿5座,但随着华东地区、XXXX省及xxxxx化盐化一体化工程对xx炭资源的需求,现有xx矿生产规模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有必要建设更多的新矿井。目前拟开发建设的XXXXxx矿即是其中之一,并已经XXXX市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计工业(2005)11号文”批准建设,是XXXX市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根据《XXXX省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九条“申请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必须严格执行《XXXX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第十条“矿山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是办理采矿登记手续,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必备条件”,因此,XXXXxx矿开发建设前必须先期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受xxx省XXXX市xxx公司XXXXxx矿委托,XXXX省xxx公司对xxx省XXXX市xxx公司下属的XXXXxx矿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二、目的任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目的是对矿山开采可能造成的地质环境2影响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地质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为拟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提供依据。具体任务为:1.查明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区域地层构造及矿床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等,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做出全面评估。2.查明和预测矿业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影响破坏土地和植被资源、影响破坏水均衡及地下水系统、污染水土环境、诱发的地质灾害等;查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育程度、发展趋势;论证对矿山工程和地质环境的破坏与危害程度。3.系统分析采矿方式和开采选冶规划,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承受能力和防治难度进行充分论证;进行定量-半定量地质环境影响现状、预测和综合评估。4.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和措施。三、评估依据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年5月下发《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委托书”。3第一章矿山建设概况与矿山工程分析一、矿山建设概况(一)位置与交通XXXXxx矿位于XXXX省XXXX市市东南约22km,行政区划隶属于XXXX市市XXXX区区XXXX乡。矿区南、西分别以xxx、xxx为界,北界位于xx以北约500m处、东界自小xx-xx-xx,为一不规则界线,南北长1.7-4.6km,东西宽1.2-1.7km,面积7.70km2。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xxxx-xxx,北纬xxxx-xxx。矿区由15个控制点围成的区域构成,控制点高斯-克吕格坐标详见表1-1-1。表1-1-1矿区边界拐点坐标一览表拐点编号X(m)Y(m)拐点编号X(m)Y(m)J1J9J2J10J3J11J4J12J5J13J6J14J7J15J8矿区交通便利,xx车站(原名XXXX车站)紧邻XXXXxx矿工业场地西南侧。评估区交通位置详见图1-1-1(略)。4(二)矿山建设条件1.矿区xx炭资源量依据《XXXXxx炭详查(最终)报告》,全矿区-1200m以浅xx炭工业资源量(332+333)为xxxx万t。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xxx万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为xxx万t。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工业资源储量扣除断层xx柱、防水xx柱、铁路xx柱、矿井边界xx柱和开采损失(回采损失率厚xx层25%,中厚xx层20%,薄xx层为15%)等资源储量,矿区设计可采储量为xxxx万t。含xx地层为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含xx0-xx层,其中可采xx层有x层,可采xx层总厚度平均xxm,xx层开采标高-xxxm至-xxxm。1)保护xx柱断层落差>50m,断层两侧各留设50m宽的断层保护xx柱;断层落差20-50m,断层两侧各留设30m宽的断层保护xx柱。矿区西南及西部边界分别以xxxx铁路和XX铁路为界,按相关要求均留设铁路保护xx柱,南部靠近工业场地,亦留设有保护xx柱,所有村庄均不留设保护xx柱。2)矿区开采边界矿区西南、西部以铁路保护xx柱为界(,北部大致以Xxxx一线为界,东部大致以F逆断层下盘xx层向东自然延伸部分经扣除断层保护xx柱后的边界为界,南部以工业场地保护xx柱为界。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地质构造据《XXXX详查(最终)报告》和《XXXX矿井可行性研究报告》,矿区共有大小断层10条,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断层断距较大,对xx层开采极为不利。2)矿床充水水源5矿床直接充水水源为二叠系主采xx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新生界松散岩类深层第三含水层孔隙水和石炭系太原组裂隙岩溶水为补充水源,矿山开采时的正常涌水量为信息xm3/h,最大涌水量为xxm3/h,灾变(矿坑突水)涌水量为xxm3/h。3)xx层顶底板岩石稳固性主采xx层顶底板岩石及围岩的稳定程度为:砂岩属中等稳定型,粉砂岩属不稳定-中等稳定型,泥岩属不稳定,风化带及破碎带岩体质量差,属不稳定型。4)瓦斯含量矿区xx层瓦斯含量高,xx心破碎,构造应力集中,部分区段xx层厚度异常,均为xx和瓦斯突出形成条件,属高瓦斯矿。5)地温该矿平均地温梯度为2.12℃/100m,一级高温(31℃)的深度约为xxxm,出现二级高温(37℃)的深度约为979m。3.其他建设条件1)邻近xx矿开采现状设计年产量150万t,设计服务年限为66.1a,1969年12月建成投产,1987年xx炭部批准改扩建为240万t/a。XXXX矿东界与本矿区西界相距约2.1km处,面积约42km2。矿井设计年产量150万t,设计服务年限为90a,矿井于2002年5月投产。2)矿区居民点分布情况井田内村庄较多,计有xxxxxxxxxx等15个村庄和XXXX乡政府。(三)矿山建设规模XXXXxx矿设计生产能力45万t/a,矿井设计服务年限42.4a。该项目估算总投资xxxx万元,其中静态投资xxxx万吨。6(四)矿山开拓方式该矿区为松散层覆盖下的全隐伏xx田,松散层厚度xxxx-xxxxxm,设计采用立井、暗斜井多水平开拓方式,走向或倾斜长壁采xx法后退式开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第一水平标高-xxxxm(其辅助水平标高-xxxxm),第二水平标高-850m,各水平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暗斜井(集中下山)。二、矿山工程分析(一)矿山地面工程矿山地面工程主要集中于工业场地内,工业场地位于矿区西南缘,地面标高一般在22.2m,建成后地面标高22.8m,占地面积12.04ha。大致分为厂前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等3个区(图1-2-1)。厂前区布置在工业场地的南侧,是职工上下班集散的场所,主要建筑有综合楼、弯月喷泉、健康步道等。生产区布置在场地北侧,包括混合井和与之相联系的筛分楼、绞车房和贮xx场等。辅助生产区:布置在场地西侧,包括坑木场、机修厂、材料库等建筑。在上述三区中,主要生产设施为地面生产系统:该系统由钢井架、井口房、主井绞车房、副井绞车房、筛分拣矸车间、入筛胶带机走廊、转载胶带机走廊、混xx栈桥、块xx栈桥、转载点等建(构)筑物组成。其中钢井架:共设三层天轮平台,上层平台为主提上天轮平台,天轮中心标高为48.00m,中层平台为主提下天轮和副提上天轮的共用平台,天轮中心标高为33.50m,下层平台为副提下天轮平台,天轮中心标高为29.00m。立架采用空间钢桁架结构,总高度为33.50m。7此外尚有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供电与供热系统、地面运输系统、辅助厂房和行政与公共建筑(综合办公楼、四层框架结构,福利联合建筑、三层(框架结构)等。(二)矿山地下工程1.矿井井筒工业场地内设混合井、风井各一个,井口位于第V勘探线V-2钻孔西侧65m处。混合井井筒直径7.0m,装备一对4t多绳箕斗,另配一对1t双层二车多绳罐笼,担负全矿井提xx、升降人员、材料、矸石及设备,进风作为矿井的新鲜风入口,并设玻璃钢梯子间作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风井井筒直径为4.5m,担负全矿井回风,并设玻璃钢梯子间作为矿井的第二安全出口。2.采区划分1)采区矿区走向长度较短,平均走向长度不足1000m,其间除边界F1断层外,共有大小断层8条将xx层切割成较小的块段,设计将-450m辅助水平以上划分成一个大的采区,-450至-650m为一个大的采区,各采区以穿层石门或大巷开采各xx层,为减少xx炭损失,尽量利用xxxx铁路xx柱布置延深工程及采区上山。采区上山采取拱型断面,锚网支护,为了满足通风和运输的需要,采区轨道和运输上山净宽度为2.8m,掘进断面为7.7m2,工作面顺槽为梯形断面,采用xx属支架支护,回风顺槽净宽度为2.9m,掘进断8面为6.1m2,运输顺槽净宽度为3.1m,掘进断面为7.0m2。2)采xx工作面矿井建成后,井下共布置1个采区3个炮采工作面,在61xx层-450水平布置一个移交工作面,沿走向开采,工作面走向长度约400m,工作面宽度110m。3)首采区首采区靠近立井井底车场,该采区范围的-450m至开采上限或断层边界xx柱,走向开采长度400-600m,含可采xx层6层xx,设计可采储量759.08万吨,采区服务年限11.2a。3.主要开拓大巷布置-450m辅助水平采用穿层轨道运输石门及回风石门开拓-450m辅助水平以上各xx层,运输石门与回风石门平行,间距30m。-650m利用xxxx铁路保护xx柱布置一组穿层石门开拓-650m水平以上各xx层。回风石门或大巷标高比运输石门或大巷水平标高高15m,原则上沿xx层布置(详见附图2)。井下设-450m辅助水平井底车场和-650m水平暗斜井车场。其中,-450m辅助水平井底车场采用环形刀把式车场,-650m水平暗斜井车场为单向水平车场。井巷工程长度17886m,体积205101m3,掘进率397.5m/万t。(三)矿区供、排水1.供水为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矿区拟按照生活和工业用水的9不同用途进行分质供水。矿区设计总用水量为1096.26m3/d,其中工业场地地面用水量691.98m3/d(含生活、生产用水量187.98m3/d和消防用水量504.00m3/d),拟开采矿区内浅层或深层第一含水层孔隙水,计划于工业场地西南部施工1口地下水开采井;井下消防、生产用水用水量404.28m3/d(含井下消防用水量168.0m3/d和井下喷雾用水量236.28m3/d),由矿坑排水经深度处理后供给。2.排水矿区排水主要来自矿坑水和生活污水等。矿山废、污水产生量6234.2m3/d(矿坑正常排水量6096m3/d,生活污水产生量123.7m3/d),废、污水排放总量5829.92m3/d(不包括井下利用水量404.28m3/d)。矿坑水中主要污染物质为悬浮物(SS),次为化学耗氧量(COD),经处理后部分作为井下用水,其余部分达标排放;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质为悬浮物(SS)、化学耗氧量(COD)、氨氮(NH3)等,经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外排(矿坑水与生活污水中污染物含量参见预测评估部分,此处从略)。(四)矿区防洪排涝该矿区所在地于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曾发生过3次较大的水灾(1954年7月、1963年6月30日,1965年7月15日),其中1965年7月的水灾最大,区内普遍积水1m。混合井井口标高设定为+23m(现地面标高约为22.20m),场内地面标高设定为+22.8m,平均填高0.6m,主要利用建井期产出的矸石进行填方。10第二章评估工作概述一、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一)评估工作方法我公司接受评估委托后,立即抽调精干力量组建项目组,按照评估工作程序(图2-1-1),在充分收集与评估区有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等资料及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进行野外现场调查,主要调查人类工程活动特征,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地下水水位,邻近矿区xx炭资源开发对评估区地质环境的影响等。现场综合地质调查以穿越法为主,辅之以追索法。野外工作采用1∶5000地形底图作为工作手图,各地质点均采用GPS卫星定位仪定位。通过观察、访问、测量、记录、水土样采集与测试等多种方法,对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征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地下水环境现状及可能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进行了重点调查。室内利用MAPGIS平台进行多信息数据处理。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力求把野外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报告编写、图件编绘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XXXXxx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1份,附图3张。(二)工作概况及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野外现场调查工作,自x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历时8天。调查范围大致以矿区边界为基准向外扩展300-500m。11评估工作过程如下:xxx年12月25日-xxx年1月4日,收集与评估有关的各项资料,对接受评估委托全面收集资料、调研编制评估工作大纲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矿山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分析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矿山地质环境补充调查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确定及评估因素选取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保护对策与防治措施提交评估报告书图2-1-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程序框图12工程项目进行初步分析,进行野外踏勘。xxx年1月5日-1月13日,进行野外调查、取样等。xxx年1月14日-2月25日,在对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成果,编制各种图件及评估报告。此次评估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详见表2-1-1。表2-1-1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调查面积km2评估面积km2调查路线km调查点个钻探m/孔取土样组取水样组照片张(三)评估工作质量评述本次评估工作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充分收集和利用区内已有的各类基础资料。野外调查以路线穿越法为主,调查工作从一开始就做到统一方法、统一要求。野外工作采用1∶5000地形底图作为调查工作手图,各地质调查点均采用GPS卫星定位仪结合地形图进行定位,并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对重要地质调查点进行拍照。在调查的同时按有关规范和要求,采集了部分水土样品进行室内测试与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基本查清了评估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特征、强度和现状环境地质13问题发育情况。在野外调查过程中,项目组对每天工作均进行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野外工作结束后编写工作小结。为了保证评估报告的质量,总站专业技术委员会有关人员对评估工作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对项目组野外工作、室内综合研究和报告编制等工作及时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就评估工作过程中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评估级别、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与项目组共同商讨确定。报告编制完成后进行站审,并按站审意见逐条认真修改。评估工作资料翔实、依据充分、目的明确、质量可靠。二、以往地质工作程度(略)三、评估级别与评估区范围(一)评估级别1.矿山建设规模XXXXxx矿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t/a,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中矿山建设规模分类标准,该矿山为中型xx矿。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XXXXxx矿为拟建矿山,现状条件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不发育。地貌类型单一,地形简单,自然排水条件较好;年均降水量小,降水较集中,气温温差变化较大。地质构造复杂,构造破碎带发育,矿层和围岩产状不稳定,地层岩性复杂,松散层厚度大、分布广;主要矿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附近地表水体不发育,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至中等,水文地质边界条件较复杂。矿床围岩岩体以中厚层状结构为主,局部存在软14弱岩层,岩溶不发育,围岩稳固性中等。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3.评估级别拟建的XXXXxx矿为中型xx矿,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有关规定,xxx省XXXX市xxx公司XXXXxx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等级为一级。(二)评估区范围依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有关规定,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条件、xx矿开采开拓方式、开采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此次评估范围:西南以XXXX道东侧路基为界,西、北以矿区边界线为基准外推200-250m,北以矿区边界线为基准外推约200m,东、南以矿区边界线为基准外推80-300m(包括XXXX矿区和预测采空塌陷区),据此圈定本次评估区面积为10.38km2。评估区拐点坐标详见表2-3-1。表2-3-1评估区拐点座标一览表拐点编号xy拐点编号xyG1370800039512951G5370305039515000G2370800039514326G6370305339514967G3370500039516000G7370371139514265G437035003951600015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一)气象评估区地处xxx河以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春暖秋爽,夏热冬寒,雨热同步,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4.4℃,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23.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58.1mm,历年最大降水量1481.3mm(1954年),历年最小降水量564.6mm(1966年),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于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7%。多年平均蒸发量1589.4mm(20mm蒸发皿)。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1%,多年平均无霜期206.1天。区内气象要素特征见图3-1。(二)水文评估区内无天然河流,仅见有人工沟渠。主要沟渠有南东向的xxxx沟、南西向的苦沟、xxx沟等。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经上述沟渠汇集后向东南流入浍河并最终汇入xxx河。每年6-9月份沟渠水位较高,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沟渠中水位较低甚至断流。本区在二十世纪曾发生过三次较大的水灾(1954年7月、1963年6月30日,1965年7月15日),其中1965年7月的水灾最大。据浍河临涣水文站资料,浍河最大洪峰流量为865m3/s,最高洪水位标高28.34m,本区普遍积水1m左右。自1967年新汴河开挖以后,增强了区域内河流(尤其是沱河)的泄洪能力,基本消除了水患影响。16二、地形地貌评估区所在区域位于xxx平原中部,均属冲积平原地貌,地势平坦,地面标高21.0-24.7m,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地形坡降约1/8000。微地貌可分为河间坡平地,河间平地,河漫滩等3类(图3-2-1)。评估区位于河间平地区,由第四系上更新统粘土、粉质粘土组成,地面标高21.7-22.9m,北高南低,相对高差约为1.2m(详见附图1)。三、地层岩性(一)区域地层岩性评估区所在区域隶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徐淮地层分区xxx地层小区。区域地层由老至新可分为三个沉积建造层:震旦系-奥陶系中统:隐伏分布于桑小寨-大吴庄-徐圩子-王圩子一线以东地区,下部以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为主,上部则以碳酸盐岩为主,上覆松散层厚度一般100-200m,由东向西松散层厚度逐渐增大。石炭系上统-二迭系:隐伏分布于桑小寨-大吴庄-徐圩子-王圩子一线以西地区,为一套含xx的碎屑岩系,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上覆松散层厚度一般150-350m,由东向西松散层厚度逐渐增大。上第三系-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广布全区,岩性以粘土、粉质粘土和不同粒级的砂层为主,厚度一般100-350m,自东向西厚度逐渐增大。区域地层分布情况及其特征见图3-3-1、表3-3-1(二)评估区地层岩性评估区均为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xx田勘查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计有17奥陶系下中统、石炭系上统、二叠系、上第三系、第四系等,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下中统(O1-2)岩性为浅灰-灰白色结晶灰岩,中厚层状,岩石致密坚硬,节理、裂隙发育,钻探揭露厚度4.75-94.4m,隐伏分布于评估区东部。2.石炭系上统(C2)岩性为浅灰、深灰、灰黑色灰岩、泥岩、粉砂岩,钻探揭露最大厚度142.7m,隐伏分布于评估区东部。与下伏奥陶纪地层呈假整合接触。3.二迭系(P)1)山西组(P1s)岩性为砂岩、砂泥岩互层、粉砂岩、泥岩夹xx层,厚度150-180m。该组地层含10、11等2组xx,其中10xx层为可采xx层,厚0-10.11m(表3-3-2)。山西组底界为石炭纪晚世太原组第一层灰岩顶界,呈整合接触。2)下石盒子组(P1x)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砂岩、铝质泥岩、砂泥岩互层夹xx层,厚度270-290m。含4、6、7、8、9等5组xx,是该矿区主要含xx段,可采xx层总厚1.42-40.28m。下石盒子组底界为9xx下铝质泥岩底界面。3)上石盒子组(P2s)岩性为砂岩、泥岩、粉砂岩互层夹xx层,厚度450m。含1、2、3等3组xx,其中32xx层为较稳定的可采xx层,厚0.7-1.93m。上石盒子组底界为3xx组下中粗砂岩(xx炭系统称为K3砂岩)底界。4.第三系(N)1)中新统馆陶组(N1g)18岩性灰绿色及棕黄色钙质粘土、粘土、砂质粘土夹薄层粘土质砂、粉砂及细砂组成,富含钙质结核及铁锰质结核,属湖相沉积。顶板埋深142.35-206.35m,厚度0-102.2m。2)上新统明化镇组(N2m)岩性下部为灰黄色、灰绿色细砂、粉砂及粘土质砂夹2~3层粘土,砂层中含泥质多;中部为厚层粘土;上部为棕黄色、棕红色粘土,浅肉红色、灰白色中、细砂和粘土质砂,砂层中含泥质少,属河湖相沉积。顶板埋深98.9-111.05m,厚度43.4-103.6m。5.第四系(Q)(1)下更新统蒙城组(QP1m)为一套以冲湖积为主的地层。中下部以棕黄、灰黄、细砂、粉砂及为主,上部以棕黄、灰黄色粉质粘土、粘土为主。顶板埋深46.25-57.50m,厚度44.45-63.65m。整个评估区均有分布。(2)中更新统潘集组(QP2p)为一套以湖积为主的地层。下部以浅褐、褐黄色细砂、含泥质粉砂为主,中上部以棕黄、红棕、灰黄色粉质粘土夹少量细砂为主。顶板埋深24.00-31.50m,厚度18.90-29.00m。整个评估区均有分布。(3)上更新统茆塘组(QP3m)为一套以冲洪积为主的地层。一般具有1-2个韵律层,在同一韵律层内多呈二元结构,下部以棕黄、灰黄色粉细砂为主,上部以、灰黄色粉质粘土为主,在埋深15-25m间有一层厚约2m,分布稳定的褐黑色粉质粘土,富含腐殖质和螺蚌化石。,厚度27.35-31.50m。整个评估区均有分布,表19层出露地表。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一)地质构造1.区域构造评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南部之徐宿弧形构造带南缘,西寺坡逆冲断层西侧。总体为一走向近南北,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区域线型构造以北西向和北北东向断层最为发育,对矿区xx系地层的分布起控制作用的主要为北西向的西寺坡断层。2.评估区构造1)褶皱李圩子背斜:位于评估区南部,轴向北西,轴部向北西倾伏延伸出境,受F3、F4、F5、F6、F7、F8等断层切割而呈不连续状(详见附图2),两翼地层倾角一般10-30°,局部可达50-60°。小李家向斜:位于评估区中北部,轴向北西,基本与李圩子背斜轴平行,轴部向北西倾伏并延伸出境,被F3、F4、F5、F8等逆断层切割成数段,两翼地层倾角一般10-30°。2)断层评估区受西寺坡逆冲断层(F1)影响,逆断层发育,均属西寺坡断层系。该断层系共有大小断层10条,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20-70°不等,其中落差大于100m的8条,50-100m的1条,30-50m的1条(断层特征详见表3-4-1、附图2)。(二)区域地壳稳定性20自晚第三纪以来,评估区所在区域地壳运动以沉降为主,具有间歇性及不均衡性的特点,在此期间沉积了厚约100-350m(评估区为166.4-292.4m)的第四系和上第三系松散沉积层,松散沉积物厚度东薄西厚、北薄南厚,形成了由北西向南东微倾的广阔平原。表3-4-1评估区主要断层一览表名称性质走向倾向倾角(o)落差(m)长度(km)控制程度F1逆断层NW-SWNE-SE25-55>330>5.0物探解译F1-1逆断层NW-SWNE-SE25-55>330>5.0查明F2逆断层NESE30-6040-70>1.0查明F3逆断层NW-SWNE-SE25-5540-200>3.0查明F3-1逆断层NWNE35-500-2000.6查明F4逆断层NW-SWNE-SE30-5540-320>4.0查明F5逆断层NW-SWNE-SE25-6035-180>3.0查明F6逆断层NW-SWE-SE30-7020-120>1.0查明F7逆断层NWNE35-6030-90>2.0查明F8逆断层NWNE35-7015-30>2.0查明据历史资料记载,评估区及其周边地区自公元1481年以来共发生有感地震27次,多为2.0-4.0级地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评估区所在的XXXX市市XXXX区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图3-4-1)。21五、工程地质条件(一)岩土体类型现依据成岩作用将区内岩土体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二大类。其中岩体按成因类型、岩体性状进一步分为2类岩组;土体则按地表以下25.50m(工业场地勘察揭露)以浅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归并为1类土体。1.岩体类型1)软-硬相间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岩组隐伏分布于评估区内(F1断层)以东地区,主要由石炭系上统碳酸盐岩与砂岩、泥岩组成,岩质软硬相间,天然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为39.5-89.5Mpa,软化系数0.35-0.91。2)软-硬相间碎屑岩岩组隐伏分布于评估区内(F1断层)以西地区,主要由二叠系砂、泥岩岩组成,岩质软硬相间,天然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为39.5-89.5Mpa,软化系数0.33-0.75。2.土体区内仅分布有粘性土、砂性土多层土体一种类型。其中粘性土以粉质粘土为主:浅棕黄色,硬塑状态,具中-低压缩性,区内共有3层,承载力特征值160-280kpa,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承载力逐渐增大;粉砂呈浅黄色,中密,饱和,区内仅见1层,承载力特征值180kPa;粉土呈浅棕黄色,饱和,有摇震析水现象,区内共有2层,承载力特征值280kPa。(二)评估区主采xx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各可采xx层顶、底板岩石的完整性及裂隙发育程度受断层控制,一般22在断层带附近岩石破碎,裂隙较发育。可采xx层顶底板岩石及围岩的稳定程度为:砂岩属中等稳定型,粉砂岩属不稳定-中等稳定型,泥岩属不稳定,断层破碎带岩体质量差,属不稳定型。可采xx层顶底板部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3-5-1,不同岩石的强度指标一般是中粗砂岩大于粉砂岩,粉砂岩大于泥岩。(三)评估区主要工程地质层特征评估区现为农田,地形平坦,松散层厚度较大,XXXXxx矿未来地面建设工程集中分布于工业场地区,其它地区基本未布置工程设施。现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将区内25.50m以浅地基土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图3-5-1、表3-5-2)。各层特征如下:1)粉质粘土层:浅棕黄色,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相变为粘土,含钙质结核,上部见植物根茎,塑性指数14.9-20.6,硬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层厚2.60-4.40m。承载力特征值160kPa。2)粉砂层:浅黄色,中密,饱和,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粘粒含量低,顶板埋深2.60-4.40m,层厚1.40-2.60m。承载力特征值180kPa。3)粉质粘土层:浅棕黄色,含铁锰结核,局部夹粉土,塑性指数17.2-26.2,硬…
展开
收起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引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