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的利用与可持续性发展

200
0
2018-06-28
简介
文章对沼气概念、发展进行了分析,加强新型生物质能源发展,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为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以及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序提高, 保障持续安全的能源供给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也是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手段。

文档内容部分截取

沼气的利用与可持续性发展1、沼气的概念沼气是有机质(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工业有机废物等)在厌氧的条件下,并在适宜的温度、PH值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沼气属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因为人们最初是从沼泽中发现这种气体的,所以称之为沼气,也有人称之为“瓦斯”。2、发展沼气的重要性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开始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都在加大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并致力于开发新型生物质能源。能源危机的产生是由于近200年来,世界各国对地球化石能源的无限制开发使用,导致现存的化石能源供应短缺,从而影响经济发展。而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现象。因此经济的发展与能源、环境之间形成了人类世界进步的主要矛盾之一。世界范围内,许多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开发研究新技和新工艺,以期望获得新型“清洁绿色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是全球经济在21世纪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我国,“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要求人们不断的以越来越高的强度向大自然索取物质和能源,然后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废物不加任何处理的排放达自然环境中去,严重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是单链式的、粗放性的和一次性的。而“绿色经济”提倡的是一种物质循环流动,建立成一种循环式的产业结构链条,如“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在整体经济结构中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绿色经济。为了保护全球环境,维护良好生态家园,我国近几年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这一点,并要求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经济发展观[3一9]。作为我国能源体系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农村能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序提高,保障持续安全的能源供给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手段。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农村地区持续增加的巨大的能源需求。下图1-1给出了1995-2011年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具体数值。图1-1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从图1-1可见,我国农村总的能源消费量在2000年为6.7亿吨标准煤3,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48.6%:2007年为8.84亿吨标准煤,相较2000年的需求量增长了32.l%。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加大,至2011年,我国农村能源年需求量已达14.97亿吨标准煤。为满足农村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仅仅依靠常规能源的供应已不足够。我国国土广袤,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较大比例。2005年,我国农村能源总消耗量约计9亿吨标准煤,但人均能耗仅为0.77吨。预计到2020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将与当前城市人均纯收入持平。根据居民收入与能源消费的经验比例关系,在己有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下,农村能源消费的净增长量将超过10亿吨标准煤,约等于预测的届时全国一次能源增长总量。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保障农村能源的来源稳定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成为解除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瓶颈重要要求。作为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主要的用能方式,直接燃烧稻秆、薪柴等能源利用仍占农村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较大比例,约为60-70%。其他能源,如商品能源、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仅仅起到补充或替代作用。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推动商品能源的普及和农村新型能源的幵发利用,农村地区直接焚烧秸秆作为生活用能的情况虽有所减少,但稻秆的燃用量仍保持在35-4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农村能源消费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用能品质不高、设备落后、浪费严重等。农村能源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供给侧的严重短缺,不仅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我国农村地区亟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安全可靠的可持续清洁能源系统,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沼气具有高效、可再生、清洁等特质,是一种特殊的优质生物质能源。目前已经作为清洁能源被广泛研究和使用。据统计,全世界的沼气使用量,以1.6%的速率增长。沼气的使用越多,这就说明沼气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战略有着越大潜在的影响。而根据我国农村的能源使用情况,还存在着能源短缺和能源使用过程中污染排放严重的情况,所以对农村绍气的研究就具有意义。全球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使人类将注意力引向清洁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在我国生物质能的开发研究主要应用于农村,因此发展农村沼气,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能源问题和污染问题,改变了以往农民依靠燃烧秸秆、树木和煤炭的生活方式,减轻了环境压力,保护森林生农村沼气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态系统,改善了农户的生活卫生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国家为了缩短城乡差距,实施了新农村建设计划,而发展农村沼气既可以增加农户的收入,又能响应积极建设新型农村建设的国策,可谓一举两得。3、人们对沼气的研究的发展3.1国外对沼气的研究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1776年在沼泽地首先发现沼气的存在,1916年第一株甲烷菌由俄国人B.II.奥梅良斯基分离出来,在1980年我国成功分离出甲烷八叠球菌,目前世界上已经分离出的甲烷菌将近20株。1860年法国人L.穆拉将简易的沉淀池改进成世界上第一个沼气发生器;1925年和1926年,德国和美国分别建造了具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也就是现代的大中型沼气池的原型。二战之后,沼气发酵工艺在西欧国家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石油的廉价而受到影响和限制"后来由于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又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1955年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的产生标志了人类对于沼气的掌握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它突破了传统的发酵工艺,大大提高了沼气池的产气率,由原来每立方米池容产0.7一1.5立方米沼气提高到4一8立方米。我国于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第一个沼气池,是由罗国瑞在广东省潮梅地区建成的;随后成立了中华国瑞瓦斯总行,并以此来推广沼气技术。农村户用沼气使用简图沼气发电、供热综合利用示意图3.2我国沼气的研究发展3.2.1试验和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沼气的发展较为缓慢,1930年前后,主要用于家庭、商店照。我国最先研究沼气的是台湾省新竹县罗国瑞,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实用和价值很高的“中华国瑞天然瓦斯库”,并完善了沼气池的应用技术和建造结构。1929年夏,“中国天然气瓦斯灯行”一我国的一个沼气商行在汕头成立,其分行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当时建设沼气池所采用的池型结构与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常规水压式沼气池工艺结构基本相似,建材结构均为混凝土,直到现在还有部分沼气池可以使用。我国于20世纪50一60年代开始逐步加强对沼气的试验和研究,姜子纲,原武汉中南材料科研所的工程,曾在30年代进入“中华国瑞天然瓦斯库”进行学习研究建造技术,武汉市于1957年建造了一个沼气池,并投入使用,后来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4月11日前往武汉视察期间参观了这个沼气综合利用的展览,并且提出应该大力推广利用沼气池的想法,随即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于是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办沼气”的群众运动;因此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国在没有认真研究沼气厌氧微生物发酵原理的基础上,就掀起了沼气事业发展的大高潮,导致缺乏技术理论指导,从而废弃了已建的很多沼气池,现存当时建造的沼气池能用的已寥寥无几。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农村开始出现能源的供需矛盾、农民缺乏生活燃料,又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沼气池的建设上,于是又出现了在没有技术指导、专业施工队伍和急于求成的情况下掀起的建造沼气池的热潮,并很快遍及全国范围,由于主要靠行政命令推动,加上水泥等建池材料不足等问题,当时建成的沼气池质量问题突出,使用年限较短,最终引起人们对于沼气池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使我国的农村户用沼气池数量从1970年的6000户发展到1980年的723万户。经过了再一次的失败之后,我国政府开始重视沼气池的理论研究,着手技术指导这一领域,在1979年成立了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同年11月农村能源专业委员会成立,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立。1980年1月中国能源研究会设立了农村能源专业委员会。邓小平同志于1980年7月10日到成都视察农村沼气建设,对沼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提出沼气发展的方向,要求各级政府认真做好因地制宜工作,以解决农村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1980年10月成立了中国沼气协会,同时举办了全国第一次农村能源学术研讨会。1982年11月,在成都举办了全国第二次农村能源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形成了国家农村能源建设的16字方针,即:“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我国农牧渔业部在“六五”期间先后安排了沼气建设重点县72个,开始大力推广沼气的应用,至1987年我国用上沼气的农户己近450万户。1989年3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谈到主要的节能措施中,特别提到,要加快推动城市煤气化建设进程和农村沼气化进程。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加强了对沼气发酵的科学研究工作,并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工作,使我们更加认识了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原理。在沼气池工程工艺的研究方面,也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使我国沼气建设走上了依靠技术、保证质量、建管并重的发展道路,并逐步形成以节能、环护和绿色生态农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3.2.2技术突破和工艺完善经过不断的科研工作和探索阶段,我国沼气池建设无论在技术,还是工艺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出了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地理条件的沼气池池型,开发出了使用方便。安全的进出料工艺结构,采用了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工程工艺,为了解决过去进出料周期短!沼气池寿命短、不安全等技术难题而制定了一系列沼气池建设的国家标准。同时,形成沼气池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循环链结构,如南方的“猪一沼一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八五”和“九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沼气池用户36万户和75万户,其中有55%的沼气池完成了沼气的综合利用,如推广北方的“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和南方“猪一沼一果”能源生态模式,与此同时也建设了大中型畜禽粪便处理的沼气工程。3.2.3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对农村沼气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001一2005年的“十五”期间,我国政府为了稳步推进沼气建设,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三驾马车相结合;总共建设沼气池357.60万户,累计投入35.34亿元;建造养殖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120处,投资8115万元。到2005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数量达到了1807万户,年产沼气量约为70亿立方米,折合成标准煤约有500万吨。已建的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有3556处,年可处理8700万吨畜禽粪便等废弃污染物,年产沼气总量约2.3亿立方米,折合成标准煤约17万吨,增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四年将沼气建设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06年,农业部提出并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行动,重点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技术,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家居环境清洁化。表3.1国家财政投入2006一2010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300万户,其中国家补助投资建设1300万户,平均每年新建450万户。2008年底我国农村沼气池已达2800万户。2008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中型沼气工程约8000处。依据《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一2010)》,2006一2010年,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4000处,平均每年新建800处。4.沼气发酵的原理以及应用4.1沼气发酵的原理4.1.1发酵的基本流程沼气发酵微生物是人工制取沼气的最重要因素,有了大量的沼气微生物,并使各种类群的微生物获得基本的生长条件,沼气发酵原料才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沼气。沼气发酵过程中主要有五大菌群(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菌、耗氢产乙酸菌、产甲烷菌)参与活动。4.1.1发酵反应中的微生物①发酵性细菌:一些不溶性物质被发酵性细菌所分泌的胞外酶水解为可溶性糖肽、氨基酸和脂酸,再将吸入细胞,发酵为乙酸、丙酸、丁酸等和醇类及一定量的H2及CO2。②产氢产乙酸菌:除甲酸、乙酸和甲醇外的物质均不能被产甲烷菌所利用,所以必须由产氢产乙酸菌将其分解转化为乙酸、氢和二氧化碳。③耗氢产乙酸菌:它们既能利用H2+CO2生成乙酸,也能代谢糖类生成乙酸。④产甲烷菌(食氢、食乙酸):它们在厌氧条件下将前三群细菌代谢的终产物,在没有外源受氢体的情况下,把乙酸和H2、CO2转化成CH4+CO2。产甲烷菌广泛存在于水沉积物和动物消化道等极端厌氧的环境中。4.1.2沼气的发酵条件沼气发酵就是培养和积累厌氧消化细菌,使细菌具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只有首先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沼气产量或污水处理效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要求多种条件,其中主要条件包括发酵原料、厌氧活性污泥、消化器负荷、发酵温度、pH值、碳氮比、有害物质的控制及均质等。(1)发酵原料的种类及其碳、氮配比发酵原料既是产生沼气的底物,又是沼气发酵细菌赖以生存的养料来源。发酵原料的C:N比:是指原料中有机碳素与氮素含量的比例关系,因为微生物生长对碳和氮有一定要求,其利用速度是20-30倍的关系,因此发酵原料的碳氮比20—30:1,或者BOD5:N:P=200:5:1为宜。(2)足够的接种物(微生物量)厌氧活性污泥是由厌氧消化菌与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很强分解有机物能力的凝絮体,颗粒体或附着膜。厌氧微生物(厌氧活性污泥)是沼气发酵的主体。接种量一般为发酵液10%—50%;当采用老沼气池发酵液体作为接种物时,接种量应占总发酵液的30%以上。(3)严格的厌氧环境沼气微生物的核心菌群------产甲烷菌是一种厌氧性细菌,对氧特别敏感,这类菌群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等生命活动过程中都不需要空气。空气中的氧会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因此正常沼气发酵,其发酵液的氧化还原电位越低越好(不产甲烷阶段+100~--100mV,产甲烷阶段--150~--400mV),发酵环境处于无氧状态。(4)适宜的发酵温度高度温发酵:50-65℃,最适温度为55±2°C;中温发酵:20-45℃,最适温度为35±2°C;偏低温发酵:10-20℃;常温发酵:随自然温度而变化的发酵(5)pH值与碱度pH值:厌氧消化最适宜的pH值为6.8——7.4。当pH值6.4以下或7.6以上,都会对厌氧微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导致产气减少或中止。碱度:指消化液中含有能与强酸相作用的所有物质的含量。主要以重碳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三种形式存在。这些物质可与挥发酸发生反应,使pH值不会有太大变动。(6)毒性化合物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秸秆中不会含有大量有毒物质,但畜禽养殖场和工厂中的有机废水中常含有消毒和防疫的药物或者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会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及繁殖等。例如,有些有机氯(CH2Cl2,CHCl3和CCl4等)毒性很强,如氯甲烷浓度在1mg/L,左右,常引起产甲烷菌的中毒而使发酵失败。4.1.3发酵反应沼气发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过程,在此期间有很多微生物参与反应过程,该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水解、发酵阶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来水解、发酵复杂的有机物质。例如,多糖先水解为单糖,再通过酵解途径进一步发酵成乙醇和脂肪酸,如丙酸、丁酸、乳酸等;蛋白质则先水解为氨基酸,再经脱氨基作用产生脂肪酸和氨。2、产氢、产乙酸阶段,此阶段是由一类专门的细菌,称为产氢产乙酸菌,将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转化为乙酸、H2和CO2。其反应如下:对乙醇:CH3CH2OHH2OCH3COOH2H2对丙酸:CH3CH2COOH2H2OCH3COOH3H2CO2对丁酸:CH3CH2CH2COOH2H2O2CH3COOH2H23、产甲烷阶段,由产甲烷细菌利用乙酸和H2和CO2,产生CH4。研究表明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约有70%CH4产自乙酸的分解,其余少量则产自H2和CO2的合成。下面是两个典型的产甲烷反应:利用乙酸:CH3COOHCH4CO2利用H2和CO2:3H2CO2CH42H2O上述的反应过程可以用以下的流程图进行表示:厌氧生物处理的三阶段理论4.2沼气的应用4.2.1“单一”模式该模式只建一处6-103m沼气池,投资少,利用单一,主要解决用户的生活用能。沼气池发酵原料靠人工收集、添加,费工费料,操作不便,产气量不均。4.2.2“三结合”模式该模式是以沼气池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将畜禽舍、沼气池和种植业相结合的庭院经济型模式。其特点是畜禽联养,圈、厕、池三者一体,种、养、池有机结合,使生物种群互惠共生,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4.2.3“一池三改”模式该模式建一个6-103m沼气池,把改造厕所、厨房、畜禽圈舍与沼气池结合起来。农户养殖3-5头猪,人畜粪便全部进入沼气池发酵,厨房内砖垒灶台,台面贴瓷砖,地面硬化,灶台、厨柜、水池布局合理,配备不锈钢灶具和电子点火沼气灯。该模式具有土地利用集约化、资源利用合理化、日常管理方便化、生活环境卫生化等特点,改厕、改圈、改厨与沼气池同时完成,是广大农户最易接受的模式。4.2.4“猪-沼-果”模式该模式以果园为基础,在园中建一个沼气池,沼气池上面建猪舍、厕所。根据果园大小,确定养殖畜禽的数量和沼气池的大小。一般1hm2果园适宜养殖75-120头猪,建沼气池150-225m3,即可基本满足所需肥料和农户生活、生产用能。该模式也可在蔬菜园、花卉园推广,形成“猪-沼-菜、猪-沼-花”等模式,可增收节支30000多元。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4.2.5“生态家园”模式该模式在“一池三改”的基础上,在庭院内种植葡萄等经济作物,既绿化美化庭院,又能增加经济收入,并配备太阳能热水器等生活用品,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4.2.6“生物链工程”模式该模式是建一处10m3沼气池,饲养100只鸡,10头猪,012hm2鱼塘,种0133hm2农田。以沼气为中间环节,通过饲料-养鸡-鸡粪+沼液+饲料-喂猪-猪粪便-沼气池-产生沼气作为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喂鱼,部分沼渣、沼液、鱼塘污泥肥田,形成一个绿色、高效、综合性的生态农业链,促进种养业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4.2.7“四位一体”模式该模式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将太阳能温室或大棚、畜禽养殖、沼气建设和蔬菜种植有机结合,四者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实现产气和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流物流的良性循环。一般1hm2太阳能温室或大棚,建沼气池150m3左右,养殖75-150头猪,沼气池、猪舍建在大棚一侧,形成主体种养。猪粪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用于农户做饭、照明,大棚内安装3-5只沼气灯,沼气灯每天早9点和下午3点左右,点燃1-2h,热量供大棚增温,释放的CO2作为农作物气肥,沼渣作为基肥,沼液兑水后作为追肥施用,年可增收节支30000多元。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4.2.8“五配套”生态模式该模式适宜于干旱少雨及冬季严寒等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此模式使果(蔬)园、沼气池、太阳能圈舍、水窖及集雨场所和节水滴灌相配套,其特点是有利于沼气池冬季正常产气、畜禽生产及保证果(菜)园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需求,实现种植、养殖、积肥、集雨和节水灌溉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4.2.9“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模式该模式适应于城市排水管网没有覆盖的区域及村镇,建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利用厌氧消化和好氧相结合的办法处理城镇生活污水。该模式净化功能强,运行稳定,投资少,不耗能,就地处理效果好,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4.2.10“大中小型畜牧场沼气工程”模式该模式投资较大,沼气池多为地上,并配有储气装置和比较完善的工艺流程,它包括对各种原料的预处理,发酵工艺的优选,残留物的后处理及沼气的净化、计量、储存及应用。大中型沼气工程模式还适应于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如酒厂、酒精厂等.5沼气发展可持续性讨论5.1农村沼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技术、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等原因,沼气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以下问题: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国家农村沼气的推广方式没有跟上;全国“一刀切”的推广方式脱离实际;虽然形成了3种主要发展模式并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却尚未普及;没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靠政府的行政手段盲目推进;产业发展极其缓慢,虽国家加大了推进力度,却仍是收效甚微;重建轻管,沼气池使用寿命短、供气不足,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劳动力不足,管护困难;养殖的集约化造成原料短缺等。5.2原因分析5.2.1农户自身的原因。从农户自身情况分析,外出打工人口比例、家庭留守人员受教育程度、畜禽养殖数量、是否位于粮食主产区等是阻碍农村沼气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家庭收入随着外出打工人口比例增加,农户就有可能选择液化气等其他替代能源,而家庭留守人员可能是老幼病弱,劳动力不足,这就给沼气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家庭留守人员受教育程度是农户对沼气接受程度和使用能力的一种直接反映,受教育程度越高,沼气使用的可能性越大。畜禽养殖业为沼气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若畜禽养殖数量少,就无法为沼气提供足够的肥源,气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减少秸秆直接燃烧所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7]。5.2.2技术人员缺乏,管理不到位沼气生产和使用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出料频繁、出料难、沼气池清理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另外,沼气生产和使用的相关知识,仅由少数的专业人员掌握,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用户使用不熟练,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阻碍了沼气产业的普及推广。另外,虽然国家对沼气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且农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沼气建设获得的益处不是很了解,也制约了沼气的推广。同时,沼气建设缺少相关技术人员,相关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设备得不到及时的维护、更新,导致沼气设备使用寿命短,以致荒废[5]。5.2.3经济原因国家为了减少因农村大量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为了尽快让农户接受沼气这一新型可再生能源,减轻能源危机,在建设沼气池时国家会提供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由于补助标准的不统一,补助力度不够,直接降低了基层干部动员农户建沼气池的积极,沼气产业发展缓慢。5.3对策建议5.3.1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户自愿建设加强沼气建设的宣传工作,利用广播、电视、现场演示、发放科普材料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基层干部和广大老百姓真正了解沼气建设的好处,把建沼气池由“上级动员我干”变为“我主动要求干”的自觉行动;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沼气池完全是自建、自用、自受益,还能获得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此来提高农户沼气建设积极性,推进沼气池建设工作。5.3.2健全机制,完善体系建立健全沼气池建设工作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在建设沼气项目时,应该让具备条件和有积极性的农户先建,条件暂不具备和积极性不高的后建,并予以技术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以提高积极性。同时,应建立以县能源办、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能源公司为依托,建设以乡镇服务站为支撑,以村服务点为基础,以农民沼气服务技术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网点,完善沼气建设服务体系,为使用沼气的农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加快乡镇、村级沼气服务站、点建设工作。5.3.3重建重管,加强培训要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组织专门人员进村、到社、入户,监督工程建设质量并做好建后服务指导工作;抓好建档和跟踪工作,掌握用户的基础档案和联系方式,做好建后跟踪服务;抓好项目、合同、财务、队伍、技术、信息、服务等管理,不断推进沼气建设、巩固、发展工作。要重视沼气管理和队伍培训,鼓励沼气技术人员参加,通过培训逐步达到1村1名以上技工,建立起一支“懂技术、会施工、善管护、能维修的高素质”农民沼气生产工作队伍,并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培训,让每户都有1名以上懂得沼气利用技术的人员,提高综合利用率。5.3.4综合利用,科学规划除圈舍、厕所与沼气池相连以外,有的还需另添肥源。在当前散养户减少、肥源不足的情况下,以秸秆发酵作原料;在集中养殖区探索建联户沼气池;指导、动员尚未建沼气池的生猪、畜禽养殖大户科学储存、合理调剂、低价供给邻近无养殖农户的沼气肥源;要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户改厕、改厨、改圈,切实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加强对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的指导,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已大量外出情况下,对沼气建设要科学规划,解决好劳动力缺乏问题。让积极性高、有建池劳动力的农户先建,积极性高又没劳动力的农户,要帮助、动员、组织劳动力为其建池。同时倡导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互相支持、互为换工,以较好地弥补、解决短途运输、挖毛池等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可以村、社为单位组织需建池户劳动力,集中力量、个个击破、循环完成,减少建池成本和妥善解决缺劳问题。5.3.5增加投入,促进发展资金投入是加快沼气池建设的根本保证。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按省、市规定匹配足额建池补助资金以外,还要妥善解决沼气业务部门以及乡镇的工作经费以及激励经费,以加快沼气建设工作进程;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进行建设。6总结“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
展开
收起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引用:

评论: